百文网 http://www.bwyyzx.cn
当前位置首页 > 经典美文> 正文

什么和什么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完全成熟?

2025-05-14 16:17:17 暂无评论 191 经典美文 作文   对话   关于   对话的散文

一、什么和什么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完全成熟?

《荀子》 、、、、 之前的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之类多为对话体 ,寓言体。 只有《荀子》才标志着严密的思维说理文成熟。

一、先秦诸子散文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以议论、论说为主的散文作品。从先秦说理文发展的过程看,可以分为三个阶段:《尚书》中的记言文字,已初具说理文的论说因素。

第一阶段是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,产生于春秋末战国初,以《论语》、《老子》和《墨子》为代表。《老子》简篇短幅,《论语》是纯语录体散文,但都辞约义富。《墨子》则始有论说文的基本规模,是在语录体中杂有质朴的议论文。《论语》记录的多是些片言只语,往往有观点而无论据;《墨子》所论就不再是一条条孤立不相干的语句,而是长篇大论,有论有据,称得上是论文。

第二阶段是对话体和寓言体,产生于战国中叶,以《孟子》和《庄子》为代表。《孟子》基本上还是语录体,但已有显著的发展,形成了对话式的论辩文。其对话基本上是围绕一个主题而设立,以论说为主体,初步具备驳论性质。《庄子》则已经由对话体向论点集中的专题论文过渡,除少数几篇外,几乎完全突破了语录的形式而发展为专题议论文。二者往往是长篇大论,说理畅达,文辞富赡,很多篇章形象生动,比喻、寓言叠出,有较浓厚的文学色彩。

第三阶段是独立成篇的专题论文,产生于战国末期,以《荀子》和《韩非子》为代表。荀子》和《韩非子》的文字基本上是论说文的语言,抽象说理的部分增加,论题集中,逻辑周密,结构复杂而严谨,篇幅增大是先秦说理文的高峰,则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完全成熟。

总起来看,先秦散文的发展趋向,是由简而繁,由疏而密,理发和逻辑不断增强。

二、以对话为话题,有关与古人对话的作文。速求。

我与诸葛亮散步 夜阑人静,万物皆睡。天上的流星依旧,我坐在竹椅上,望着天空那弯暗月,是离愁,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。一阵微风起,只见一人拿把羽扇,端站在前方,仔细察看,原来是中华智星——诸葛孔明也。 只见他徐徐地道:“夜深人静,明月当空,如此美景,何不出来一同漫步?”句句出口,如美妙动听的音乐传入耳中。君子成人之美。于是,我和诸葛亮便漫步在庭中。望着他的背影,曰:“卧龙先生,您上知天文,下知地理,博学多才,一心只为报答先帝三顾之恩,可曾后悔?”他回过身来,沉默许久,道:“如你所言,人称‘智绝’的我本应在陇中安度余生,苟全性命于乱世,不求闻达于诸候。后先主真心请我,我感到莫大的欢欣。遂许先主以驰驱,毕平生之力,辅助先主,此情此义,乃我报先主的知遇之恩也。” 听完后,我默默赞许,为诸葛亮淡泊明志,宁静致远的胸襟所折服,又为他忠心不二而钦佩。 尔后,我又向孔明讨教:“先生您自出道以来,火烧新野,使曹军落荒而逃。再而出使东吴,舌战群儒,气势非凡,借风借箭,智算华容,当真高管仲、乐毅一等。” 他只是微微会心而笑,道:“你过奖了!这些都是我报先帝之职分也,不足挂齿。想我打拼一生,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。安居平大路,联吴抗曹,为收服人心,对抗孟获六纵七擒,六出祁山,可惜屡屡成功之时,皆因吾之疏忽,与之失之交臂,当真可悲。”说完后,他的脸色晦暗下去,几许忧伤,几许烦恼,几许叹息,似乎在责备自己。 我不忍观之,曰:“先生不必太过自责,皆因当时形势不合,后主刘禅又不思进取,听信谗言,亲佞远贤。先生纵有回天之术,也难堪挫折。吾闻过李清照忧愁时的‘寻寻觅觅,冷冷清清,凄凄惨惨戚戚’,先生的愁悔比之若何,望先生不可太过自怨。”这时,他的脸色开始变得平静,逐渐转好,我的心才放松下来,意少舒。他走近我,深情地望着我,轻柔地抚摸我,我望见他眼里的那股热血在沸腾,泪水模糊了眼睛,对我说:“当真是后生可畏啊!与你交谈,我的心宽悦了许多,情绪冷静了少许。谨记吾的话语:“勿以善小而不为,勿以恶小而为之。”相信你可以青出于蓝胜于蓝,再会!”说完他便离开了。 我站在原地,默默回想,古今多少事,都付笑谈中。

三、有哪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对话描写

鄙人所学简陋,当下只想起下面几个:

《背影》(朱自清)中描写父亲背影的几断。

《大卫·科波菲尔》(狄更斯)中描写希普的片断。

《巴黎圣母院》(雨果)中描写卡西莫多的片断。

《苦恼》(契诃夫)该短片小说很短在长篇中也只能算是个片断,但是它所塑造的车夫却是经典中的经典!

《套中人》(莫泊桑)中描写主人公的片断。

四、关于与……对话的作文

与枯木对话

徜徉在林荫古道上,透着阴湿,心情也随着天气阴郁起来。古木荫翳,总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,抬起头见不着阳光,只看见古木苍劲的臂膀在空中延伸,低下头默默地看着脚下郁郁葱葱的青苔断断续续地伸向远方。诗人说,这就是意境。

古木是苍劲而浑厚的,大大小小的枝桠在空中无尽地延伸,历史便悄悄地为他排布生活的领域。我只能仰视他,端详他。我看见了,古老的神灵用他锐利的目光扫视着我,不屑的,居高临下的。我不敢与这样的目光对峙,因为对峙中我无疑是一个败者——彻彻底底,完完全全的败者。我似乎觉得我将要崩溃,迎头击来的便是那欲罢还生的渺小感和失落感。哲人说,这就是心灵的距离。

我无法逾越这心灵的鸿沟,我不喜欢这种交流方式,我愤然这人间的等级观念!我加快了脚步。此时却乎是黄昏时的月落,近地的上方微微升起丝丝的雨雾,将逼仄的小径饰上了神秘的色彩。朦胧中我看到了一个佝偻的身影静静地立在古木群的一旁,谦恭而平和,那便是枯木。我肃然驻足,静静地注视着他。枯木才是最庄严的历史见证。千百年来,风霜雨雪是他生命的过客,苍老的身躯是历史的积淀,他默默地奉献着,然而历史留给了他什么?惟独一个一摧即倒的身躯吗?不,还有对生命和生活的诠释。他宽容,平和,从不凭借自己丰富的阅历而张狂;他没有居高临下的姿态,笑对一切才是他生活的准则。我静静地平视着枯木,消失了袭面而来的压迫感,心中只有无言的轻松和快慰。枯木尚且如此,我们人类难道不应这样吗?虽然人有地位的高低,名声的大小,能力的强弱,但人格应该是平等的,我们彼此的心灵应该有理解和尊重。我释然。

告别枯木,夜幕已渐降临。枯木,从前就是这样站立着,那么,今后也一定会这样默默地站立下去的。我虔诚地为他祈祷。